【行業動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孫靜:再擔保合作業務累計超2.48萬億
發布時間:2022-11-18 10:54
11月17日,以“融普惠新金融”為主題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在線上舉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入圍“中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再擔保業務部兼信息網絡部總經理孫靜作為“典型案例”代表在會上作經驗分享。
此次峰會由南財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21金融研究院、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中國財務公司協會聯合主辦,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提供學術支持。
孫靜介紹稱,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從成立之初的定位便為準公共性機構,目的是協同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深入合作,促進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作用。
截至2022年10月底,基金累計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超過2.48萬億元,服務市場主體超過200萬戶。其中,今年前十個月新增再擔保合作業務1萬億元、服務市場主體超過113萬戶。
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
“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新路子,迎來了行業發展的‘黃金期’,具備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孫靜指出,但同時也深刻的體會到,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為小眾、后發的金融細分領域,長期以來信息化數字化建設嚴重滯后。
為切實解決行業痛點難點問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將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作為2021年“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頭等大事,經過近一年浩繁艱苦的攻堅,牽頭建設了“全國政府性融資擔保數字化平臺”。
孫靜介紹稱,數字化平臺于2021年底正式上線以來,合作體系內所有擔保機構已經全部實現線上業務直報,其中9省近百家原擔保機構使用了直保業務操作系統,為體系成員節約建設費用約6000萬元。各級合作機構通過數字化平臺開展業務風險篩查已經成為習慣,上線近一年為體系節約數據查詢成本5000余萬元。
通過數字化平臺與合作銀行總行業務系統對接,實現了業務信息網上傳遞、合作業務線上辦理,增強了普惠融資的便利性和可獲得性,提高了政府性融資擔保服務能力。
數字化平臺的四大定位
孫靜表示,數字化平臺的四大定位包括打造服務國家戰略和財政中心工作的職能平臺、打造高安全性的行業金融基礎設施平臺、打造規范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準化平臺、打造體系風險防控一體化平臺。
在職能平臺方面,數字化平臺通過引入產品管理理念,打造全新管理體系,對業務進行“保單級”管理;匯聚內外部多方數據,挖掘數據價值,拓寬數據應用,從而前端實現財政政策的嵌入滴灌,后端實現業務實時統計和分析,形成“政策引領業務,業務助力經濟,經濟反饋數據,數據精準政策”的良性循環,打造財政政策在普惠領域通過市場化方式精準施策的數字化工具。
在行業金融基礎設施平臺方面,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從規范和引領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采用“薄前臺、厚中臺、強后臺”的先進IT架構體系,構建了“安全的基礎設施+強大的數據中臺+靈活的業務操作系統”三位一體行業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解決方案。
在標準化平臺方面,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在數字化平臺設計階段即參考了多項相關的國家標準和金融行業標準,著手制定了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數據標準,為推動擔保行業業務標準和技術標準逐步統一奠定了基礎。
在風控一體化平臺方面,通過標準化、流程化、智能化三大核心要義加強體系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實現各級機構全口徑業務從盡調、放款、備案、保后、追償、核銷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統一管理。在此基礎上,帶動體系實現數字化能力共享共用、管理經驗互學互鑒、業務能力互促互進、風控管理智能高效,為體系長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孫靜表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將始終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守主責主業,規范業務發展、強化體系建設,以“一體化、標準化、流程化、產品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數字化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從信息化到數字化、智能化跨越式發展,成為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聯系我們
總機:0431-80833950
郵箱:ccrzdbjt@163.com
地址:長春市南關區文昌國際大廈8樓
版權所有:長春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 吉ICP備2020006702號